三個《花木蘭》 彥怡代父戰千關  

觀賞場次: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2015/6/13(六)3:00 pm

  • 藍彥怡 飾 木蘭
  • 孫公偉 飾 將軍
  • 李 涵 飾 父親

註:舞蹈員等級分為「舞蹈員」、「高級舞蹈員」及「首席舞蹈員」;筆者將以「舞者」代表示一般舞蹈員,以茲識別。


香港舞蹈團(下稱「舞團」)2015/16舞季的開季節目選用了於2013年首演、榮獲香港舞蹈年獎2014「最值得表揚舞蹈製作」及「最值得表揚群舞演出」的大型舞劇《花木蘭(The Legend of Mulan)》。此舞劇不單於本地舞蹈界贏盡口碑,更揚威國際。繼到訪上海、多倫多、華盛頓等地巡演作為鎮團之寶的大型民族舞劇《清明上河圖》,舞團在本年3月應邀到紐約林肯表演藝術中心,為一眾海外藝術愛好者呈獻富有東方古典韻味的《花木蘭》,並遊走社區進行多項文化交流活動。本年9月,舞團將赴澳洲悉尼,再次把《花木蘭》帶到國際舞台。是次載譽重演,反應熱烈乃意料中事。

筆者也曾看過首演版本,卻非舞蹈專才,只能以戲劇觀點略作評鑒。

過往的木蘭全由今年年僅29歲的首席舞蹈員潘翎娟飾演。潘氏在學期間已獲獎無數,2011年加入舞蹈團成為舞蹈員,短短3年間便躍升為首席。觀眾通常偏愛美貌女子擔任要角,潘氏容貌秀麗卻不妖冶,舞姿亦剛亦柔,木蘭一角當之無愧。

11219456_950834234937008_5075615440178751635_n

潘翎娟 飾 木蘭

panlingjuan

舞團一向不吝給予舞蹈員(包括當年仍是舞蹈員的潘氏)演出要角的機會,這次特別安排了兩位新的木蘭--占倩藍彥怡,各演一場。筆者觀看的是後者的版本。

11406723_955818194438612_4107479721162435319_o

占倩、潘翎娟、藍彥怡

zhanqianlamyinyi

這位新木蘭是舞團裡少數土生土長的香港舞者,屢獲舞蹈獎項,加入舞團不過短短5個月,就獲得演出舞劇主角木蘭的機會。木蘭的舞步不易,單單一段揉合舞蹈與武術的耍棍舞已比其他舞劇女主角的舞步艱深,不但要把木棍控制自如,更須耍得剛健。以藍氏的年紀與資歷來說,算是很不錯,可惜被將軍單手託起時下地不穩,連同將軍一起來了個摔跤似的落地滾翻。另外,她的棍雖然耍得瀟灑利落,但轉換招式時明顯減速,有損流暢。

11165169_959858474034584_8154480912110314502_o

藍氏的容貌不及潘氏靚麗,倒多一分英氣,穿起男裝更似個代父從軍的剛毅女子,卻略欠大將之風,可能與其身形矮小有關,看起來像士兵多於將軍,而且跟女裝打扮有點格格不入。就造型與氣質而言 ,占氏更勝一籌。

鮮有演出舞劇的藍氏的演技需多加鍛煉,她的舞姿妙漫,身段與造手鉅細無遺,卻似乎很吃力地裝出織女木蘭的溫婉如水,令「織女鄉情」一段略嫌造作,唯有抗戰歸家重見父親時的情感演繹最為真摯。在尾聲「唧唧復唧唧」,木蘭身穿女裝獨舞,筆者沒法看出她在展現甚麼情感--與思鄉一段的沒有大分別。筆者也不明白,末段只有一位舞者,為何這段毫不複雜、內容單薄的舞卻那麼長?藍氏單調的演技叫她表現得像十月芥菜;如果當將軍發現木蘭是女郎,覺得驚艷而垂青於她,木蘭剛好對他暗生情愫已久,最後二人來段浪漫的雙人舞,應該比木蘭獨舞來得自然、精彩,對於藍氏也較容易拿捏。

筆者不太記得2013年版的演出細節,但翻查場刊,見到兩大分別。其一,原本序與尾聲老師帶領小孩子吟誦《木蘭辭》首尾呼應的片段換成了尾聲的小女孩獨誦,效果不錯,令人聯想起天真爛漫的小木蘭。美中不足的是小女孩的咬字讀音尚待改善,例如將「不知木蘭是女郎」唸成「不知木蘭是呂郎」。其二,重演版本刪去了出自著名劇場填詞人岑偉宗先生手筆的主題曲《笑紅妝》。舞劇不比話劇,沒有對白,只能靠身體語言,輔以場刊的文字簡介展現劇情,因此主題曲有助觀眾理解劇情與人物的情感思想。加上岑氏的詞優雅瑰麗,重演的觀眾無緣欣賞,實在可惜。

那一個 共我走千山探索 那一個 伴我百川跨五嶽 那一個 共我靠岸飲馬 夜聽那丘壑 回望令我費思索 有幾個 夜半聽羌笛奏樂 聽出五內 那舊里夢唱腔 有幾個 共我捍衛家國 累透兩肩膊 同聽過號角 同付託 那一個 英姿颯爽 卻轉眼淡雅芬芳 望唧唧機杼 復憶當天志 每天掛念誰在意 問我當日志 說不清故事 有苦有樂為布衣 望唧唧機杼 復憶當天語 勇於戰陣成大志 問我當日志 說不清故事 有苦有樂為戰衣 黃河拔涉非紅妝 長城萬里皆好漢 焉知鏡內那雌雄 嬌羞心內藏 或是 騎著白馬跨銀鞍 紅顏亦會心膽壯 邊關塞外那蒼茫 胸襟也浩瀚 應信倩女到陣前 何用雲裳赴遠方 戰陣往 你在看 我在看 笑著看

《花木蘭》與《清明上河圖》之所以能登上國際舞台乃源於其中豐富的中華文化——前者蘊含儒家思想尊崇的忠孝勇義,後者將流傳千年的中國名畫以舞蹈形式全新演繹,兩者絕對是香港舞蹈界的經典作品。《花木蘭》的戲份明顯落在主角木蘭身上——父親和將軍不過是比較重要的跑龍套,用作襯托木蘭的孝義與巾幗之勇——這是很少見的角色設定,此劇的主角名副其實地「擔大旗」,因此選角應比任何一部舞劇嚴謹。筆者同意舞團應該多給舞蹈員發揮的機會,但有些角色實在「只此一家」,就像黃蓉必須由翁美玲來演,一提及小龍女必定想起陳玉蓮。筆者並非偏愛首席而輕視舞蹈員,就是唐婭也不適合演木蘭,因為她的美是高貴、典雅、成熟、大氣的,也給人柔弱的感覺。至於舞團中最有在上者風範的,必定是華琪鈺,她的氣質冷傲,每次謝幕都是一副司空見慣的模樣,說真的,筆者覺得她的氣質更像個首席,由她來演女將軍絕對有說服力,可是已為人母的她恐怕難以駕馭木蘭的少女情懷。

tangya

首席舞蹈員

huaqiyu

高級舞蹈員

藍氏非池中之物,但木蘭一角實在令她的弱項顯露無遺,也叫《花木蘭》失色了。筆者認為未來在悉尼的演出應由繼續潘氏擔演木蘭,也衷心期待一個可讓藍氏一雪前恥、發揮所長的角色。


註:所有圖片來自香港舞蹈團官方Facebook專頁《花木蘭》場刊


轉載於 2015/6/20 輔仁網 http://www.vjmedia.com.hk/articles/2015/06/20/109384

翻譯精彩的《蠢病還須蠱惑醫》

觀賞場次:香港大會堂劇院 2015/5/26(二)7:45pm


莊培德博士(Dr. Peter Jordan)執導的《蠢病還須蠱惑醫》香港話劇團2015-16劇季的開季劇目,同時為一年一度的「法國五月」藝術節的節目之一。筆者對法國文化興趣不大,購票入場只為一睹周志輝等老戲骨的精湛演技。剛剛瀏覽官網才知道「法國五月」其實是「法國五六月」。

11193224_10153356293343982_8594674304038239239_n

11263062_10153380115463982_5003897698020699054_n

雅戇岡(周志輝 飾)

《蠢》是法國喜劇大師莫里哀(Molière,1622-673)於1673的劇作,法文原名為《Le Malade Imaginaire》,英譯為《The Imaginary Invalid》,直譯成中文可作「奇想病人」,卻沒有統一的中文譯名。2011年10月與11月,法蘭西戲劇院(La Comédie Française)分別到訪北京「國家大劇院」與台北「國家兩廳院」演出此劇,官方譯名分別為《無病呻吟》《誰真的愛我?》。製作的是法國藝團,中文譯名肯定是中、台的有關部門自行「創作」的吧。

早於1998,話劇團便演過此劇,當時劇名譯作《戇病夫妙計試真情》。筆者對此譯名有所保留,因為施展妙計的實非病君雅戇岡(Argan),而是女僕文次香(Toinette)與雅戇岡的弟弟伯納迪(Béralde)。《戇》與《蠢》都是話劇團自家炮製的本地版本,演出方言和譯本語言皆前無古人,部份對白根據香港慣常用語與俗語而寫成。如此一來,《戇病夫妙計試真情》和《蠢病還須蠱惑醫》就成了名副其實的港版官方譯名。

中英法共六個劇名中,唯《戇病夫妙計試真情》與《誰真的愛我?》提到「love」,與其餘四者的取向截然不同。若然筆者未有看過此劇,一定無法辨出《誰》與《蠢》本是一劇。

《蠢》共分為場七戲:序曲「牧羊女與森林之神的田園舞曲」、第一幕、第一節插曲「面具情歌小夜曲」、第二幕、第二節插曲「吉卜賽慶典」、第三幕,和終曲「雅戇岡獲頒醫學博士典禮」。故事講述財大氣粗的地主雅戇岡懷疑自己生病,不斷依賴不同醫生的「處方」。他為了享有更好的治療,更強迫已經有心上人(奇列池 Cléante)的女兒安茱麗嘉(Angélique)嫁給一名醫生(多密士 Thomas Diafoirus)。虛偽的後母貝蓮利(Béline)從旁火上加油,欲混水摸魚,獲得丈夫的豐厚遺產。幸得蠱惑多計的女僕文次香精明出手,揭破一眾偽善面目。

劇情主要由第一至三幕交代,序曲、兩段插曲與終曲則穿插了不少歌/舞場面。台燈甫亮,五個牧羊女在園林輕歌妙舞:「……情愛令我病,最終奪我命……如絕症,盲了眼睛……」吟唱出愛情帶來的苦惱。「面具情歌小夜曲」一段,四個精於音律的年輕人向觀眾(挺好玩,但略嫌太長)與台上美女求愛:「我送給你愛慕,求你接收這愛慕……你說『不』我不想聽到,就似我死我孤單終老……」。「吉卜賽慶典」是伯納迪為兄長雅戇岡安排的娛樂節目,一眾年輕吉卜賽男女高唱對愛情的矛盾心情:「……青春開滿花,早晚跟你遇見……曙光乍現……問問已往情何在,舊日愛意何其毒害……」

全劇遊走著一個神秘的佝僂老婦,象徵人性的虛假。終曲裡,參加雅戇岡獲頒醫學博士典禮的一干人等散去後,剩下沾沾自喜的雅戇岡,老婦在台後如鬼魅般詭異飄過,意味著「蠱惑」沒能根治雅戇岡的「蠢病」。雅戇岡從一個謊言中釋出後,轉眼又跳進另一個--揭穿了黃綠醫生的把戲,卻依舊迷信醫學,自己來當「醫生」:「用灌腸劑洗腸,再配合放血!」不過,短期內沒人再來裝神弄鬼詐騙錢財倒是可喜。

說真的,序曲的歌/舞幾乎令筆者以為「愛情」是《蠢》的主線。雖然故事穿插了安茱麗嘉奇列池的浪漫情緣(起初筆者覺得是愛情騙局)和雅戇岡與第二任妻子貝蓮利的「濃情厚愛」,但僅僅用作勾畫出雅戇岡的「蠢病」。筆者並不欣賞此劇的歌/舞安排。四場歌/舞中,唯有「面具情歌小夜曲」令筆者滿意--絕色少女與陌生男子調情,卻忽爾化身神秘老婦,大概是老婦扮成美女去玩弄男性--直接帶出人容易被愛情蒙蔽的信息,為第三幕雅戇岡發現自己被貝蓮利的甜言蜜語欺騙的情節留下伏筆。至於「吉卜賽慶典」,筆者認為出現得有點牽強,就像芭蕾舞劇常有的編排--為「表演跳舞」而跳舞(比如《胡桃夾子》的中國舞、俄羅斯舞等等)--是否為了讓後台的演員有足夠時間換裝?

四個中譯名之中,筆者認為《誰真的愛我?》完全不及格,正如《蠢》的序曲給筆者的印象:這是愛情故事嗎?身染「蠢病」的雅戇岡豈只迷失於真情假義?他的「蠢病」在於他的無知與事非不分。《無病呻吟》跟原名的意思頗為接近,但《蠢病還須蠱惑醫》更加過癮,借用了名句「心病還需心藥醫」的句子結構與聲調,富饒本土特色。

《蠢》的一大亮點是角色名字--不論是原名抑或譯名。處理翻譯劇的人名有三個慣常的做法:第一,保留原文名稱,例如《盲女驚魂(Wait until Dark )》的Henderson太太;第二,音譯(transliteration),例如《櫻桃園(The Cherry Orchard)》朗莉絲嘉(Ranyevskaya);第三,以譯音為基礎,再修改成與順耳的中國姓名,例如《搏命兩頭騰(The 39 Steps)》(故事的設定改成抗戰時期的香港)的夏棕林(Richard Hannay)。《蠢》用的是方法二、三,但要先追溯到原著者莫里哀精妙的人名設計,筆者將闡述其中幾個有趣的例子(謝東寧,2015)。

女僕文次香的原名Toinette是法文廁所(toinette)的諧音,天天服侍雅戇岡入廁所拉肚子的她當然經常「聞廁香」。戴便通醫生的原名Diafoirus意即「拉肚子」,雖然劇中的他沒有參與雅戇岡的治療工作,譯名亦只有「戴」跟「Dia」相約,不過「大便通」正好配合了Diafoirus的意思。也有人物的譯名是較為平凡的,例如安茱麗嘉只從解作「天使」的Angélique直譯過來。

眾位角色之中,以伯納迪最為「反常」,是個完全沉悶的角色。劇中除了他手執骷髏頭「躲」在廚櫃房,他幾乎沒有製造任何笑料,從出場起只有一本正經地規勸兄長雅戇岡。這個「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角色中和了整齣戲的喜鬧氣氛,使故事不至於如脫韁野馬般無止境地喜鬧下去,更從混亂的狀況中製造出轉捩點--催使文次香一同向雅戇岡揭露真相,雅戇岡自己當醫生的做法亦由他提出。同類的角色有《玻璃偵探》中的古督察,同樣擔當了向主角講道理的角色。可是,這種角色的發揮十分有限,通常演起來就像演員本身的日常對答,沒有特別演技可言,獲獎的可能也不大。

話劇團聚集了一眾頂尖的本地舞台藝術工作者,他們的演技無庸置疑,就不多讚揚了,卻有感郭靜文張紫琪的戲路太窄。郭靜文的身形矮小,經常飾演女孩或滑稽的角色,奈何她的相貌及聲線皆十分成熟,每次扮演年紀較小的角色也要「變聲」,恕筆者直言,聽起來有點「毛管戙」。她適合演丑角倒是真的,牙尖嘴利的文次香與她的外形氣質甚為相配。張紫琪的樣子甜美,成為林夏薇離職後飾演年輕貌美女子的不二人選,把安茱麗嘉的十月芥菜之心演得淋漓盡致,可惜演齡尚淺,筆者期待她演出內心戲較重的角色。

1508213_10153380131328982_6967253575653809510_n

伯納迪(高翰文 飾)、文次香(郭靜雯 飾)

11096713_10153380115793982_5535390603164513253_n

雅戇岡、文次香、安茱麗嘉(張紫琪 飾)

這次話劇團聘用大量客席演員實在是明智之舉。雖然團員本身唱功不俗(至少音準與咬字不錯),但始終不是專業音樂劇演員,歌唱技巧依未算到家,加上劇中的歌/舞「表演」成份較重,團員未必能駕馭歌曲。這次的特邀演員聲色俱佳,也受過專業聲樂訓練。序曲的牧羊女甫開口,筆者便被清澈的高音弄得混身起了雞皮疙瘩;終曲的女聲四重唱更是天籟之音,八人的歌聲融和得極美,恍如一把聲線。

談到演員造型,不得不稱讚服裝設計師蔡敏志與化妝及髮飾主任何明松為林澤群凌文龍度身訂造的打扮。林、凌二人於劇中飾演戴便通醫生父子,前者是見錢開眼、視病人為「米飯班主」的父親戴便通醫生,後者飾演對父親唯命事從、俗不可耐的醫科「高材生」多密士 。二人的造型乃取材自京劇白臉,代表陰險奸詐、剛愎自用;二人的灰白色衣著把臉色襯托得恰到好處;更妙的是他們臉上的大黑痣,叫娘娘腔的他們更加不堪入目。(其實我很喜歡這兩位演員,他們越「乞人憎」越表示他們演得入木三分!)

11295548_10153380125988982_8641089251801745044_n

戴便通(林澤群 飾)、多密士(凌文龍 飾)

以鬧劇來說,筆者並不覺得《蠢》特別吸引,至少未能吸引我再次買票或四出推介,但劇本翻譯的確令人驚喜!筆者一向欣賞香港話劇團在翻譯劇的parole adaption(即在不損害原著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儘量以本土方言句法翻譯對白)所下的細緻功夫,使對白聽起來自然、流暢,不會出現「英式中文」(將英文文法應用在中文寫作)的突兀感。藝術總監陳敢權作為資深翻譯,多番親自為話戲團編製劇本,實在領導有方!

參考:謝東寧(2015)。〈《蠢病還須蠱惑醫》與莫里哀的諷刺滑稽劇場〉。載於《蠢病還須蠱惑醫》場刊。

海報攝影:Yankov Wong

劇照攝影:Wing Hei


轉載於 2015/6/5 輔仁網 http://www.vjmedia.com.hk/articles/2015/06/05/108276